学会合作举办《“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发布会暨“中匈、中波建交70周年”学术研讨会

录入时间:2019-10-11

  2019年9月27日,“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匈牙利卷、波兰卷)发布会暨中匈、中波建交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信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上海欧洲学会协办。匈牙利和波兰的驻沪总领事及多位专家、智库学者和出版社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匈牙利驻沪总领事博岚先生表示匈牙利是苏联以后第二个与新中国进行外交往来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承认并与中国进行“一带一路”合作的欧洲国家。博岚认为过去10年是中匈关系的黄金10年,匈牙利把中国视作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两国之间的高层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中匈两国在经贸、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深入合作使匈牙利看到了合作的良好势头。
  波兰驻沪总领事马莱克·切谢尔楚克先生对中国的发展予以高度肯定,并赞扬了中波两国双边关系的70年发展历程。切谢尔楚克表示波兰是首批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自两国领导人成功互访以后,两国关系被提升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高度,两国都将对方视为多领域重要且可靠的合作伙伴。中国与波兰近几年不断深化合作,在经贸、基础设施、教育和文化方面展开了积极互动。切谢尔楚克以教育为例,谈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和学术机构正开设波兰语言和文化课程,在波兰也开设了5所孔子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有6年,并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而在“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推进、落实的过程中,学术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也更加深入,以期为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应运而生。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指出,欧盟整体上的创新能力不可忽略,而中东欧国家在某些特殊领域也有很强的科创基础,将来合作的内容可以有新的拓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认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正处于“重新发现”彼此的新阶段,进一步的合作需要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具有强烈的共性,同时也有可以整合的差异性,此外,双方都有并不满足于当下的理想主义,这些都是深化合作的动力。
  相关报道:
  1.齐旭:《“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发布会在沪举办,《新民晚报》,http://newsxmwb.xinmin.cn/world/2019/09/27/31590673.html
  2.沈钦韩:“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匈牙利卷、波兰卷)在上海发布,为政策制定提供专业知识保障,《文汇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huanqiu/20190927/292035.html
  3.张无为:全球不同发展逻辑影响中东欧,“17+1”合作需要新动力,《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561791